臨渭區解放街道陜西路社區堅持黨建引領,織密“小網格”、擦亮“小窗口”、優化“小整合”、用活“小板凳”、落實“小照料”,通過一系列精細化為民舉措,推動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小服務”托起城市社區“大幸福”。
“小網格”發揮“大作用”
幾日前,一場暴風雨剛剛停止,廣電小區網格員便向社區反映,一棵大樹被風刮倒,塌壞了一戶居民家的煤房。沒多久,就有專業人員上門處理,為居民排除了隱患。
在陜西路社區,依托網格解決問題已成為常態化。該社區共有13個居民小區,按照便民原則,劃為5個網格,其中,網格長1人,網格員5人,樓棟長38人,單元長107,實行“五級管理”,實現精細化網格管理,構建無縫覆蓋、高效管理的網格治理體系。
堅持黨建引領,以網格為依托,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黨員中心戶,搭建網格化的組織體系,把黨建“觸角”延伸到基層末端,將黨建工作和社區管理有機結合。
注重條塊協同、上下聯通,社區書記、主任擔任網格長,社區干部任網格長的同時,將物業公司負責人、黨員志愿者和熱心居民納入網格,分別擔任樓棟長、單元長,形成精準服務和有效治理。
打造“智慧網格”,借助社區智慧平臺,在全面摸排基礎上,建立完善轄區居民信息檔案,對每個住戶家庭成員基本情況,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數;對人在戶在、人在戶不在、戶在人不在情況,分門別類,實行動態管理;對空巢老人、殘疾人、低保家庭、社會矯正人員等重點群體,采取一戶一策、一人一策,點對點、人對人搞好服務,從源頭加強治理,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解”。
織密“小網格”,在矛盾調解、平安建設、環境治理、突發事件應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兩年的疫情防控中,社區利用網格快速高效完成了流動人口排查、核酸檢測、居家隔離、居家健康監測、居民疫苗接種等工作,保障了群眾健康安全,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
“小窗口”承載“大職能
走進陜西路社區院子,映入眼簾的是干凈平整的路面、復古紅色的建筑,綠草如茵的花壇和活動小廣場。這里原為市救助站舊址,2017年劃撥社區并提升改造后,建筑面積2400多平方米,基礎設施完備,面貌煥然一新,設置有一部十三室,符合城鎮社區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要求,被評定為“省級示范社區”。
“一站式”服務大廳內,設置黨建、衛計、綜治、社保等服務窗口,為轄區居民提供7大類33項便民服務。規范窗口辦理流程,嚴格首問責任制、服務承諾制、滿意度評比制等工作制度,常態化開展“黨員亮身份”“微笑服務”活動,讓居民真正享受到“一站式”的舒心和便捷。
社區工作繁雜,過去專人專責,一旦外出離崗,就會影響群眾辦事。對此,陜西路社區黨委制定“全科社工”培訓計劃,通過以工代訓、以老帶新、集中學習、相互交流等方式,讓每個社工都能全面熟知和掌握各項業務,變身“全科社工”,提供“全科服務”,讓居民辦事不“跑空趟”。
面對新形勢新需求,社區還推出“社區代辦”“上門服務”。今年以來,累計為群眾辦理各類事項2610件,辦結率100%。在便民服務實踐中,人人都能獨當一面,極大方便了群眾辦事,提高工作效能,展示了社區的良好形象。
“小整合”激活“大能量”
近年來,隨著黨員“雙報到”工作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黨員“回”到社區。陜西路社區黨總支積極整合“下沉”資源,把黨組織和黨員“嵌入”基層治理,筑牢堡壘增活力。
整合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力量,發揮其各自優勢,強化政治引領,突出問題導向,抓好協同聯動,深入推進“街道吹哨、部門報到”,解決了水電氣暖等一批群眾普遍關心關切的難題,凝聚起基層治理合力。
整合黨員力量,一方面統籌報到黨員中的機關干部、律師、民警、醫生等人員,參與社區的政策宣講、矛盾調解、法律咨詢、健康保健等工作,為居民提供優質的專業化服務。另一方面,指導符合條件的小區成立小區黨支部,引導黨員在“八小時外”發揮模范先鋒作用,在疫情防控、物業亂象整治、環境治理中當“排頭兵”,“零距離”服務居民、助力群眾自治。
整合“下沉”力量同時,還積極整合內部資源,創新成立了“書記工作室”,由社區黨支部書記和支部副書記親自接待群眾,聽取居民心聲和意見建議,依托居民議事會、居民理事會、居民監事會解決問題,調動居民參與基層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今年以來,社區先后聯合11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開展各類共建活動24次,惠及群眾820人,解決難點、熱點問題5個,調解各類矛盾糾紛31件,300余人次黨員參加創建、防疫等志愿服務。
“小板凳”深化“大走訪
“‘小板凳’來了,快,坐到我們這里來……”夏日傍晚,見到幾位手拿著小板凳的“紅馬甲”走來,宏業小區的一棵大樹下,正在乘涼幾位老人熱情地招呼道。
“最近天氣熱,您幾位身體可好?我們這次來一是看看家里有啥需要做的,二是給大家講一講夏季用電安全和食品安全知識。”“紅馬夾”們放下凳子,和老人們圍坐在一起,親切交談。
這是陜西路社區“小板凳”黨員志愿服務隊開展服務的一個場景。據介紹,2010年,陜西路社區黨員志愿者服務隊成立之初,志愿者們在走訪中發現,小區居民有茶余飯后坐在一起聊天的習慣,便靠近大家了解情況。居民們非常客氣,趕忙給他們讓座,志愿者又不好意思讓居民站著,于是商定以后進小區自己帶凳子,自然加入、隨意聊天,避免互相讓座的“尷尬”。時間長了,居民們就把志愿者親切地稱為“小板凳”。“小板凳”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小板凳”黨員志愿者服務隊有自己的隊旗、隊徽和完善的活動計劃和工作制度。他們堅持每周開展一次活動,深入到廣場、小區、背街小巷、門店等地,在“拉家常”中向轄區居民提供文明創建、政策咨詢、便民服務、科學普及、矛盾調解等服務。在陜西路社區,其不僅是一個響當當的黨建服務品牌,更是一個密切黨群關系、提升基層治理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成立12年以來,“小板凳”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由最初的8人增加到580人,包括黨員義工服務隊、衛生保潔服務隊、扶貧濟困服務隊、便民助民服務隊、治安巡邏服務隊等8個小分隊,累計參加各類志愿者活動9000余人次,服務群眾1.2萬余人,化解各類矛盾糾紛6200件。
在深入走訪中,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小板凳”還促成了大事情。轄區內離退休干部職工多,大家普遍建議在社區辦個老年大學。社區“兩委”研究上報后,在上級的支持幫助下,成立了陜西路社區老年大學,深受群眾歡迎。目前,共有學員330余名,開設戲曲、音樂、舞蹈、書畫、走秀、太極等專業課,不僅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還常常舉辦公益展演,為轄區居民送上文化大餐。
“小照料”傳遞“大溫暖”
陜西路社區有一塊金色的“國字招牌”——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2000多平方米的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全天候的老年餐廳、豐富多彩的老年課堂、專業化的康復理療室、服務體貼的助浴室、溫馨舒適的心理關愛室等,在一張張慈祥喜悅面孔的映襯下,成為該社區探索破解城市養老問題,托舉“銀發族”幸福生活的最好印證。
陜西路社區老舊小區多,人口老齡化趨勢嚴峻。據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有1402人,占轄區總人口的18%。一直以來,社區兩委把構建和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開辟優化社區養老模式,保障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居、老有所靠”作為基層治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解決了轄區內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的養老難題,建立了臨渭區首家“公建民營”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該中心位于社區院內,設施完善,功能齊全,采取專業養老機構運營、政府監督管理模式,專業化程度高。依托社區老年大學和社區衛生服務站,老年文體活動多姿多彩,醫養結合突顯成效,被廣泛點贊。
對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在民政部門要求的“四社聯動”基礎上再發力,爭取到發起和舉辦慈善活動的資格,社區老年大學被陜西省慈善協會授予慈善老年大學試點項目,從而形成社區為平臺、社工為主力、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區志愿者為補充、社區慈善有機聯動的“五社聯動”服務模式。
像“繡花”一樣把養老服務精細化,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安裝電梯、增添扶手、鋪設輪椅坡道、修建活動廣場,讓老年人環境更友好;在志愿者服務活動中,開展叫醒服務、代辦服務、送餐服務、老年人家庭婚姻財產法律咨詢、獨居失獨老人愛心援助,讓老年人生活更美好;在醫養結合實踐中,建立健康檔案、簽約家庭醫生、進行免費體檢、宣傳健康知識,讓老年人老有所醫;常態化舉辦“老黨員講黨課”、老年人才藝展示等活動,鼓勵老年人參與創文、創衛、疫情防控、平安建設等共享共建活動,讓他們發揮余熱,老有所為,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關愛和溫暖。
基層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堅持黨建引領,回應群眾關切,聚合各方力量,踐行初心使命,以“治理精度”提升“民生溫度”。陜西路社區的“幸福密碼”,正在讓越來越多的美好生活愿景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