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母對話是與生俱來就有的。
都說父親是一座山,是因為他們在家庭中具有崇高、堅實、穩重、寬廣和包容等品質。這些品質使得父親成為家庭的重要支柱,他們努力為家庭帶來幸福和安寧。我們應該尊敬和感激父親,學會傾聽他們的絮絮叨叨,學習其優秀品質,使自己努力擁有像山一樣的父親的優秀品質。
我的父親86歲。他年輕時體質強健,要不是因為色盲,當時就已經是一名飛行員了;他曾經是一名有十年教齡的民辦教師,文理藝術科目都能勝任;后來又成為一名遠近聞名的裁縫,父親跟著我母親學習裁縫,卻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自學裁縫理論,技術超過母親,自立門戶,辦學習班,方圓百里出門靠做衣服營生,改革開放后在渭南南塘擺裁縫攤,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成為有名的王師。
父親當過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自然是他的特長,我和父親對話其實也像是師生交流。學生年代我是他悉心教化和循循善誘的對象。幼年時日常耳邊縈繞的是他屢教不厭的口頭禪:“一日三省吾身”“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求人不如求己”“勤儉持家”等話語;人要三省吾身使我常對自己的言行反省反思,不斷“改邪歸正”;預則立不預則廢使我言行之前會重視努力做到充分準備;求自己使我增強了自力更生的自覺性和獨立自主能力,使我三年農村初中生活學習中能堅持獨立自主;勤儉持家的生活理念使我在生活中做到開源節流安居樂業。
人生關鍵時指明方向不容置喙的對話對我是一盞明燈。后來一個人三年初中生活學習的獨立堅持和高中勤奮學習都歸功于老父親那種堅韌勤勞的精神熏陶。城鄉教育質量差別之大不言而喻,初中時老父親多次要把我轉到城里上學,由于我的幼稚執拗不同意轉學,加之主觀學習意愿不強,導致我英語和理科知識很差,不得不在高中分秒必爭自學惡補偏科,現在反思老父親提出的初中轉學城里無疑是正確選擇。那些年也允許補習,應屆高中高考落選后自己產生棄學棄考思想,打算“繼承”我家裁縫手藝,就偷偷學會縫紉技術來打動說服父母,當母親笑看我能踩動縫紉機時,父親陡然思想沉重嚴肅起來,嚴厲批評我“思想糊涂,不思進取”,擰著我耳朵上了二樓“禁閉室”,推心置腹語重心長給我講必須考上大學的道理,鼓勵支持監督我堅持完一年的高考補習,使我終于榜上有名。
成家立業后的旁敲側擊要求認真工作等提醒對話依然感我至深。子女再大永遠是父母眼中的孩子,他會始終站在旁邊注視子女的生活工作。特別強調勤儉持家和必須認真做事的重要性。勤儉是持家之本,認真是做人做事之本,讓認真成為習慣,將會人緣廣事業有成。
當然,父母子女的對話一定意義上也需要平等交流。父母也是有缺點的,所以和父母對話需要平等交流,注意提出善意的“批評建議”,我們真正要做到的不只是孝順,應是孝敬,是讓父母的缺點、祖先的缺點在自己的身上,不要再重演。
一年年經事,一歲歲老去,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當父母年事愈老,正是需要多陪伴多“對話”,當中年的子女和老年的父親面對面和顏悅色無話不談時,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一種傳承,一種孝道,一種美好,亦是人生一種幸事樂事啊。想想親手做兩個家常菜,和父母小酌,平等暢快地說話,不就是一種切實的幸福時刻嗎。
因為心里有愛,就會好好和父母說話。父母子女之間的溝通需要“好好說話”才能有效,才能保持穩定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是不會和自己的孩子計較的,他們內心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有耐心開導犯錯的孩子,針對孩子不禮貌的言行也會用耐心開導教育而不會顧及自己的面子,也許還會自責把孩子沒教育好。父親已是86歲的耄耋之年,人老了病多,諸如癡呆、健忘、反應慢、耳背問題,我們更不能變臉失色和他說話,要不急不躁好好說話,只是因為心里有愛,老人一生辛苦,老之將至,因為心里有愛,你自會不忍心惹他們生氣。
父愛如山,父愛無言,母愛如海。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個老師。魯迅先生曾說:“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你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因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父母和子女互相都需要好好說話,為人父母和為人子女學會好好說話,善莫大焉,更是家庭之大幸。父母子女之間就能建立起一種親密、和諧、信任的關系,孩子也能在一個溫馨、快樂、健康的家庭環境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