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先锋av丝袜天堂,ftsejiaw,免费AV女优小草在线观看,插嫩模视频

  • 今天是
首頁 >政法文化 >正文
也說勞動
時間:2024-10-31 作者: 賈重新 來源:渭南日報
【字體: 打印

也說勞動

作者:賈重新

微信圖片_20241031081450

勞動,多少年來,總是縈繞在腦海里,每每說起勞動二字,就打心眼里高興,因為勞動,已經滲入我的骨髓。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是褲腳沾滿泥土走過來的。

那個時候,回到家里,掃地擦桌子,端飯端碟子碗;燒鍋搭炭,擔水磨面;拉土拉糞,鋤地犁地;特別是遇到農忙季節,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勞動之中。記憶中,每當從學校和工作單位回老家,一踏進家門,看見啥農活,就干啥農活;啥活最要緊,就先干啥活。過去常聽到左鄰右舍的大人夸贊聲:“新,這娃眼里有活的很,一回到家里,就去干農活。”

曾經老家還沒有安裝自來水,當年父母吃水是件大事。每到禮拜天休假,回到家里,進門要做的一件事,也是最緊要的事,就是找到水擔和水桶,到村上水井挑水,直到水缸盛滿水為止;有多少次遇到本生產隊(組)的水井出現了問題,還要到鄰生產隊(組)水井去挑水;后來為了方便父母親生活用水,專門在老家屋里后院,打了一眼吃水井,并且安裝了小型抽水泵,直接將水抽到廚房水缸中。自從家里安裝上了小小抽水泵,徹底解決了老家用水問題,直到村組上統一安裝了自來水,家里再不為吃水發愁啦,我也不用一回到家里,急急忙忙去挑水了。

什么事都是學來的,也是培養出來的,勞動也一樣。回想過去,跟隨父親生前,承擔著家里主要勞力的勞動責任,用心盡力負責家里自留地的勞動和經營,以及后來村組所分責任田的耕作上。

說實話,我是從土地里勞動過來的,汗水灑在了田間地頭。

這汗水,是艱辛的汗水,迫使我始終對勞動果實粒粒皆辛苦的深刻認知;這汗水,是喜悅的汗水,可獲取勞動碩果和價值;這汗水,是希望的汗水,能帶來向往美好幸福日子的愿望。

正像父親生前所說:“土地是刮金板,只要人勤快,就有吃的、喝的。”對,只要學會勞動,熱愛勞動,就會有收獲、有價值、有希望。

曾記得,每年“三夏”大忙時節,勞動強度大,農活集中,時間緊張;像割麥、拉麥、攤場、翻場、碾場和揚麥,曬麥、強麥、裝麥,樣樣活路,都得抓緊干。

在農村,麥子成熟,預示著農民一年豐收在望。每當這個關鍵時候,是父親生前最著急、最擔心、又最害怕的時候。著急的是:我家勞力少而且單薄,唯恐不能盡快通過勞動,把成熟的麥子顆粒歸倉;擔心的是:天災人禍,也就是突然遇到狂風暴雨、連陰雨和大火等自然災害;害怕的是:眼看到手的一料莊稼,或因其一場大風,或因其一場大雨,或因其一場大火,極有可能使即將成熟到手的麥子,毀于一旦。造成農民群眾勞苦一年的成果,打了水漂。這樣,不但影響正常家庭生產生活,而且波及一家人口糧問題,嚴重一點,關乎能否吃飽肚子的問題。正所謂“龍口奪食”,千百年來老百姓總結出來的哲理,不是不無道理的。

記得從八十年代初,我們家分的責任田,從六七畝,到后來的三四畝土地。剛實行土地責任制時,一家一戶,除少有的機械外,基本上是靠人和家畜耕作;犁耬耙耱,收割碾打,播種施肥,澆水灌溉,間苗除草,田間管理,樣樣農活至今腦海中,浮現著父親生前的身影;父親為了一大家人的生活生產,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最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生前對糧食那么看重,因為他是從吃糧緊張年代走過來的。所以每年小麥成熟時節,他天天要到麥田觀看,看哪一塊地里的麥子黃了,快要成熟了,就考慮哪天去收割;唯恐成熟的麥子,不能及時收割碾打,做到顆粒歸倉。

與此同時,父親還要提前把夏收使用的農具準備好。像鐮刀、架子車、撇繩,以及場里用的木锨、木叉,有四股叉、六股叉和十股叉,有三股鐵叉,掃帚、推耙,還有簸箕、篩子、斗和口袋等等;這些不可或缺的農家具,父親都是早早準備齊全,常常去流曲鎮趕集,購買添置農具。可以說為了每年“三夏”,他都把心操碎了。

在那自留地和責任田耕作時代,由于田地分散不集中,大型農業機械還沒有普及,即使有也在小田塊地里無法使用,當年農村普遍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一家一戶農田耕作,靠人力和牲畜,既勞苦又效率低,常常白天干一天,晚上還要加班再干。

記得多少年夏收,白天收割麥子,夜晚用架子車往回拉到麥場里。拉小麥時,在地里,一個人不好裝架子車,有幾年和愛人一同到地里拉麥子,因為她沒有下過這樣的苦,白天干一天農活,陪我晚上拉小麥,實在是走不動。但是,小麥總要抓緊往回拉,這樣,到地里去時,我就用空架子車把她拉上,到地里,幫忙把架子車轅扶住,我便將一堆一堆收割好的麥子,裝到架子車上,再用撇繩捆好麥子,然后我拉著裝滿架子車的小麥,在前面走,她跟在后面,遇到上坡時,幫忙向前推一把。就這樣,一架子車一架子車,將一整塊地收割的麥子拉到場里。常常拉麥子到深夜,為的是第二天攤場碾麥。因為農村是幾家輪流碾場,也就是麥場不是一家一戶用的。所以,村民都盼望輪流到自家碾場時,那天是個好天氣;尤其是年齡長的老人們,最操心的就是老天爺千萬不要下雨,不要狂風,不要陰天烏云。

有一年,天氣比較好,我家順利把麥子碾打完,從大清早漫場、攤場、籠場、翻場、圓場,然后碾場,碾場最早是用牛拉碌蹴(石磙)碾場,后來用手扶拖拉機或四輪拖拉機碾場。碾場中間還要再翻場,然后再碾一遍,最后起場。

說到起場,那是最緊張的,這個時候,人手一定要多;先要用木叉抖擻麥草,把麥草與麥子分離;再就是拾麥草行子,下來用撿叉,將麥草,打到場邊堆放起來;撿叉,是一種碾場用來撿拾麥草的農具。同時,要用篩叉,一篩叉一篩叉排除,將短一點的麥草篩出來,再放到麥草堆上;最后,用推耙,將碾打出來的麥子,推到場中間,一邊推一邊用掃帚掃;等到麥子全部堆到一起,麥場總算拾掇完了,這時候已經到下午6時到7時多了,甚至更晚一點。接下來,就是揚麥;如果遇到有風,還要趕快揚場;也就是利用自然風,把麥糠與麥子吹開分離;否則,只能等候來了風,才能揚麥子。

憶想起來,夏收碾場,小麥場已經起完,天氣特別炎熱,勞累了一天,還要揚場,盡快把麥子揚出來,真是一件十分苦累的事情。有時候,到了傍晚時分,揚場需要風,但就是沒有一絲風,再著急也沒辦法;只有等候風來了,才能趁風揚場。

有一年,場已經碾完,小麥堆起來,只等揚場。但風沒有,我只能先回到家里,稍微休息一會兒,喝湯后,再來到場里,等有風了立馬揚場。次日,6點多,風終于來了,一掀接著一掀揚,直到把麥糠與麥子全部分離,麥粒全部揚出來,心里才踏實,緊張的勞動,才算結束。

勞動人民在田野里,在土地上,年復一年,不停勞作,不停創造,不停收獲。

我是在老家順陽河畔,農村大地上、摸爬滾打長大的。至今,一身的泥土味,滿腦子的勞動情。

勞動鍛煉了我,勞動教育了我,勞動培養了我!

我熱愛勞動,因為勞動光榮;學會勞動,因為勞動快樂;不怕勞動,因為勞動艱辛;向往勞動,因為勞動最有價值!

我喜歡勞動,因為我深深懂得: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總是通過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



[編輯:陳冰娟]

上一篇: 北海的風

下一篇: 漫游華東

大力弘揚憲法精神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渭南市舉行“12·4”國家憲法日暨“憲法宣傳周”活動...[詳細]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深化黨紀學習教育成果,促進全院干警凝心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