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訴源治理 繪制多元解紛好“楓”景
渭南中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 王玉琦
訴源治理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治理工程,我們要在黨委領導下不斷探索、不斷豐富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持續推動訴源治理工作走深走實,努力交出訴源治理的高分答卷,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在陜西法院調研時指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我國國情決定了我們不能成為‘訴訟大國’”的重要指示精神,要從政治上看、從法治上辦,攜手更多單位做實訴源治理,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源頭,減少生產、經營、生活成本,最終讓老百姓獲益;要用好法答網、案例庫,通過典型案例、示范庭審、普法培訓等方式,不斷提升人民調解、行業專業調解的解紛水平,由點及面更實推進訴源治理工作。我們應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依靠黨委深化府院聯動,精準施策推動實質解紛,優化服務助力多元解紛,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依靠黨委深化府院聯動,構建訴源治理新格局。黨的領導是推進訴源治理的根本保證,我們要積極主動為黨委領導下的訴源治理體系提供高質量的法治保障。一是協助黨委政府開展訴源治理布局,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司法推動、法治保障”的訴源治理工作格局,將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轉化為效能優勢,全面推進訴源治理工作再上新臺階。二是推動訴源治理機制落地見效,與職能部門等建立多項協同機制,通過協同發力,確保“紙面制度”實質高效運行,同時要推動各地建立從群眾個體、村(社區)、鄉鎮、縣級到市域的五級縱向聯動機制,形成“橫向有協同、縱向有聯動”的網格化訴源治理體系,鞏固和發展訴源治理成果。三是立足職責服務社會治理,要發揮司法建議“把脈開方”的重要作用,提高綜合治理類司法建議的質量和數量。總結分析案件背后反映的社會治理領域中的問題,提出針對性司法建議,推動有關職能部門完善機制、彌補漏洞,并與職能部門一起抓好落實,共同解決制約社會發展、妨礙社會和諧的矛盾問題,以能動履職助推區域高質量發展。
精準施策推動實質解紛,探索訴源治理新路徑。要主動謀劃、勇于創新,進一步拓寬拓深司法職能,不斷將訴源治理多元解紛工作推向深入,實現高效、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一是要加大“橋頭堡”解紛力量建設,發揮人民法院線上調解平臺“總對總”“點對點”的作用,推動綜治中心實質化運行,加強社區微法庭等基層解紛工作站建設,釋放訴調對接效能,將解紛觸角延伸至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規范調解流程及文書模板,經常組織業務培訓交流,進一步提升調解質量。二是要深化“法院+行業、專業調解”機制,聚焦矛盾糾紛多發的重點領域,探索開展特定類型化案件調解前置,強化與政府職能部門、行業組織的協調聯動,加強重點行業法官工作室建設,強化勞動爭議、婚姻家庭、金融借貸等行業專業領域的調解指導工作,打造人員聯動、力量協同、資源共享的大調解工作模式,助力提升基層社會綜合治理水平。三是要形成訴內治理工作閉環,堅持把能動履職貫穿審判工作始終,以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為目標,加大一次性化解力度,盡最大可能促進案結事了,減少衍生案件發生。強化訴訟服務中心分流對接功能,積極實踐“訴前調確”“訴前調書”和二審立案前調解制度,充分發揮“立、審、執、監、訪”各個流程的糾紛調處化解作用,降低非理性上訴和信訪風險。
優化服務助力多元解紛,激發訴源治理新動能。要強化訴源治理工作后勤保障服務,持續運用現代信息科技提升司法服務水平和質量,在全社會營造訴源治理多元解紛的良好氛圍,真正實現“訴源治理做加法,解紛合力做乘法”。一是硬件設施要到位,加大調解場地建設,設立不同類型的調解工作室,為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提供基礎保障。要強化科技支撐,依托司法大數據創新服務、助力決策,推動實現多平臺信息共享、聚合操作,構建以“共享”促“共治”的解紛模式。二是宣傳引導要到位。創新宣傳形式,通過報紙、電視、新媒體、座談會、宣傳手冊等多種渠道,廣泛傳播調解工作的正能量。精選行業多元解紛的典型案例,與職能部門聯合開展行業性以案釋法、普法宣傳活動,倡導群眾選擇高效便捷的糾紛解決方式。發揚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的價值引導,培育“無訟”理念,推進基層善治,促進社會和諧。三是推動落實要到位,爭取地方黨委支持,推動“萬人起訴率”在平安建設考核中的分值,完善考核細則,確保考核走深走實;健全法院訴源治理工作考核督促機制,科學設置賦分項目和分值,以考核“指揮棒”倒逼工作落實。
訴源治理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治理工程,我們要在黨委領導下不斷探索、不斷豐富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持續推動訴源治理工作走深走實,努力交出訴源治理的高分答卷,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