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審案不坐在屋子里,在村里、在廣場上,專找人多的地方去,“人情味”還在,“法條”知道得越來越多,大小矛盾也能在村里解決……
富平縣淡村鎮的村民明顯感到,法律正從一個“正襟危坐”的抽象詞匯變得愈發可感起來,一股知法、信法、守法的信念悄然在大家心里扎根。
近年來,富平縣人民法院淡村人民法庭立足工作實際、服務人民群眾,將紅色法治文化傳承與審判工作高度融合,一手抓紅色法治文化傳承,一手抓審判工作主責主業,創新工作方式、狠抓源頭治理,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傳承紅色基因 筑牢政治忠誠
近年來,淡村人民法庭干警堅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理念,積極傳承優良司法傳統,站穩群眾立場,牢記為民宗旨,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審判實踐中堅持把傳承人民司法優良傳統放在首位,做到黨建引領與審判工作深度融合,利用“青年法官論壇”“法官夜學”“三會一課”和主題黨日活動等形式,不斷強化紅色法治文化的學習宣傳,提升干警的政治站位、專業素養及司法實踐能力,努力做到用人民司法優良傳統培根鑄魂育人,始終做“兩個維護”最忠實的實踐者,做高質量發展最有力的領跑者,做革命先輩最自覺的傳承者。
加大訴源治理 多元解決糾紛
2021年5月,淡村人民法庭審理了一起排除妨害糾紛案件。原告張三(化名)為落實相關政策要求,需向政府移交其劃撥取得的水源、水庫土地及附屬設施。在協商未果的情況下,張三起訴要求被告王二、李四(化名)恢復水源、水庫土地及設施原狀后,再進行移交。由于本案年代久遠,系歷史遺留問題,且王二、李四居無定所、衣食無靠、以水庫為家。案情復雜、矛盾交織,雙方對立嚴重,極易導致矛盾激化,第一次庭審結束后干警多次前往涉案水庫,就相關情況進行現場調查,了解雙方爭議焦點,為案件后續審理做了充分準備。宣判后,干警再次前往王二、李四居住地,就本案進行判后答疑、釋法明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法理和情理的角度,耐心向兩位被告說明裁判的理由和依據,有效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的辦案效果。
自“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和訴源治理工作開展以來,法庭指導基層組織化解鄰里糾紛、涉農民工權益糾紛等案件150余件次,共調解各類案件230余件,調解成功160余件,訴源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創建特色品牌 力促法潤民心
基層法庭的民事案件繁雜瑣碎,涵蓋了世間百態、人情冷暖,故而要放下身段、深入群眾,緊密依靠當地的基層組織。為了更好地從源頭上解決糾紛,法庭創建了“懷德巡回法庭”特色品牌。
巡回宣講、巡回審理……干警一次次走出法庭,走進田間地頭,走到老百姓家門口,對群眾最為關心的法律知識、最常見的矛盾糾紛,用親切的鄉音、通俗的語言、開放的氛圍,扎實推進普法宣講定期化、巡回審判便民化、糾紛調處日常化、指導調解常態化,努力推動預防在源頭、化解在萌芽、解決在訴前、審理在一線。
淡村人民法庭先后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為“全國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進集體”;被陜西省委政法委評為“全省人民群眾滿意的政法單位”;被省高院表彰為“全省十佳法庭”、全省第一批“示范法庭”;被省高院、省司法廳評為“全省貫徹落實《人民陪審員法》示范單位”。在這份榮譽背后,是富平縣淡村人民法庭“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為民情懷,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韌勁,更是“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法治追求。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在今后的工作中,富平縣淡村人民法庭全體干警將進一步強化使命擔當,秉承“服務大局、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理念,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守正創新、砥礪前行,不斷迎接新的挑戰、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