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我修的是法學,之所以選擇法學是因為我媽媽喜歡看中央十二,一種美麗的羈絆就在此刻產生了,套用百年孤獨式的開頭,多年以后誰能想到我將為這個決定奮斗終身呢?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23”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到“法治”的次數,“安”更是報告中的高頻詞匯,讓我們看一下,過去的幾年里司法機關人均辦案率增長20%,結案率上升18%,一、二審生效后服判息訴率達到98%,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臺應用推廣,“共享法庭”在各村社區扎根落地,全域數字法院改革將更優質的訴訟服務送進千家萬戶,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現如今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法治中國建設中具體的一件件小事,放到我們身上那就是具體一件件案子。作為青年政法干警我們要謹記:自己辦的每一個案子都是別人的人生。法律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后果三個要素構成,它本身是沒有溫度的,但當他與具體的案件發生聯系時,在辦案人的手中便要有溫度,一個案情簡單,金額不大的案子背后關乎的是某個家庭的未來,更是某個人的一生,正義固然重要,但有溫度的正義又何嘗不是呢?
記得一次我換衣服的間隙,工位對面的同事正在處理一起離婚案件,案情比較簡單雙方過不下去,原因沒有細聽,不過我已經見怪不怪了,我注意到一個小姑娘坐在椅子上哭,依法律規定,子女年滿八歲,父母離婚應當征求子女的意見。同事本可以照本宣科似的進行談話,但他先是問你在哪兒上學呀?平時作業多不多?放學喜歡做什么等等與案件無關的問題,在來的路上我突然意識到她以后可能沒有爸爸或者媽媽的疼愛了,至少會有部分缺失,這將來也許就是她的一生,但這幾句有溫度的對話可能會給她帶來些許慰藉。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辦案給我們帶來的不應該是習慣于以司法者的強勢姿態來看待當事人,更不能淪為辦案的機器,將現實的案件變為機械的流水作業,將鮮活的個人抽象為簡單的符號,輕率敷衍把辦案過程變成冰冷的邏輯推演,而應始終保持良知,以良法善治為信仰,以司法為民為初心去感受社會,做有溫度的法律人,才能實現小案大效果,把每個案件當成大案來辦才是法院夢的正確打開方式,大家覺得呢?
其實我們辦理的案子是他人的人生,何嘗又不是我們自己的呢?選擇了法院,我們一生就與案件交織在一起,我們在不同案件中感受當事人的悲歡哀樂,在罪與非罪,法與非法中辨析,我審視案件的同時也審視自己,在面對善時,我對家人對朋友做到了包容與關愛,在面對惡時也提醒自己在把法律作為武器的同時也要探尋罪惡背后的原因以求治與防的統一。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法治時代,人性化司法正在成為新的司法價值觀,法院青年要做公平正義的守護者,愛與良善的傳遞者。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在每一次接待中,在每一個案件辦理中,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以踔厲奮發之姿為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國貢獻青春力量。
頭頂的星空,腳下的大地,心中的良知,閉上眼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