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臨渭區廣泛推行“小板凳工作法”,主要采取宣講、服務、議事等方式,廣泛聽民需、問民計、解民憂,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小板凳“宣講”進萬家。63個城市社區黨組織依托小區黨支部,以“小板凳+宣講”的形式,將特色課堂搬到居民身邊,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為黨員群眾補足精神之鈣。紅色課堂鑄魂。尋找身邊老軍人、老黨員等銀發榜樣,以講紅色回憶、聽革命故事、辦微型黨課等方式向居民宣講“四史”,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黨的創新理論,凝聚社會正能量。精英課堂賦能。挖掘轄區醫生、律師、教師、警察及熱心居民等精英群體,為居民講解衛生防疫、法律常識、文明創城、營養健康等知識,營造積極向上的和諧氛圍。文藝課堂添彩。聯合文化館、電影公司等文化團體社會組織,結合傳統節日、重要節氣等,為居民提供戲曲、歌唱、書法、舞蹈等文藝活動,讓小區院落里的群眾生活有意思更有意義。截止目前,共組織開展活動1200余場次。
小板凳“議事”促和諧。將“板凳會”開到百姓家門口,第一時間收集群眾所想所需,想方設法為居民解憂解難解困。大走訪聽民需。利用小區網格長(員)地熟、人熟、事熟優勢,常態化組織“雙報到”黨員、居民志愿者等群體走進小區,開展“敲門行動”,面對面傾聽民聲,通過收集意見建議,建立健全問題臺賬,納入待辦事項清單,逐一處理解決,將居民“問題清單”變為“滿意清單”。微議事問民計。社區(小區)黨組織牽頭,組織共駐共建單位、黨建聯席會成員、黨員、居民、網格員、物業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協商解決業委會組建、老舊小區改造、物業服務管理、生活環境衛生改善、鄰里矛盾糾紛調解等群眾關切的大小難題,持續提升居民幸福感。人民街道東風社區將小板凳議事會升級為“晚間聊吧”,解決了6個小區臟亂差問題,修建了居民議事角和小花園,讓“三無小區”徹底變身。快處置解民憂。各社區(小區)接到各類群眾投訴反饋后,第一時間會同相關責任人,上門入戶與居民商討化解辦法,5年來累計解決各類物居矛盾、鄰里矛盾、商居矛盾等1.8萬余件,居民獲得感不斷增強,臨渭區在2022年度平安創建居民滿意度測評中獲得99.27%,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小板凳“服務”暖民心。按照小區類型和居民需求,各社區通過提供形式多樣、高效便捷的品質服務,把便民利民惠民落到實處。辦公桌設在家門口。各社區在工作中,發現很多老年人和傷殘退役軍人等群體出行不便,便將高齡年審、軍人優待證辦理等業務搬進小區里,在小區設點的同時上門為居民辦理業務,5500余名居民受益,“小板凳”成為移動“辦公桌”。疫情防控轉段期間,部分群眾缺乏藥品,各社區小區一同發起“鄰里援手、余藥共享”倡議,在小區設立共享藥箱,為萬名老人發放了“健康愛心包”,守護了百姓安康。暖心事辦到心坎上。針對部分小區里的老年人、殘障人士、事實孤兒、困難群眾等群體,各社區廣泛發動組織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共建單位、黨建聯席會成員開展暖心慰問、社會救助、心理疏導等服務。全區通過“小板凳”累計解決問題2300余項,服務群眾5000余人次。解放街道陜西路社區網格員走訪發現部分老人存在午飯難問題,便對接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為老人們提供免費送餐服務,解決兒女后顧之憂。微服務活躍在鄰里。通過發動小區達人和引入個體經營戶、社會組織等,為老百姓提供修理家電、縫補衣服、修鞋磨刀、理發按摩等小微服務項目,讓“鄰家巧匠”彌補小區便民服務缺項。在小區里開辦“紅色集市”,組織群眾在傳統節日開展美食分享、插花茶藝、文藝課堂等一系列喜聞樂見的鄰里文化活動,站南街道四號社區、人民街道東風社區等常年定期為高齡老人舉辦集體生日會,走出“黨建+養老”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