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鄉村振興,持續深化“鄉村振興 法治同行”活動,根據中共渭南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渭法委發〔2021〕5號)要求,渭南市司法局日前印發了《關于加強村(居)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建設的通知》,推動全市村(居)公共法律服務室建設工作,實施打通公共法律服務“最后一公里”的“斷頭路”工程。
《通知》明確:全市村(居)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建設要以緊緊圍繞基層工作大局,把村(居)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建設作為服務基層農村、社區的重要抓手,切實打通服務基層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為城鄉發展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社區治理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通知》要求:各縣(市、區)、各單位要在2022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村(居)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建設任務。要在各村(居)建成至少1個法治文化廣場(教育基地)、配備不少于1套鄉村普法教材、配備不少于1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和法律顧問、培養不少于1名法律明白人,配備公共法律服務智能終端機,推進“互聯網+公共服務”建設。要整合進駐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法律咨詢、法治宣傳教育、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仲裁、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等職能,集中受理和解決基層群眾法律服務事項,實現“城市半小時,農村一小時”公共法律服務圈全覆蓋。
《通知》強調:各縣(市、區)司法局、各單位要建立健全村(居)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各項規章制度。要加強培訓,強化鎮、村(居)公共法律服務隊伍建設。要嚴格村(居)公共法律服務規范,強化基層公共法律服務考核評估,確保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發揮好基層社會治理的“第一道防線”作用。
到今年年底,全市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將建成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基本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實現基層群眾的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法律咨詢、法治宣傳教育、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仲裁、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等公共法律服務需求,有效促進基層群眾用法治方式參與鄉村治理,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