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1月11日網絡購物大潮中,太原市居民佟衛東沒有像往年一樣在網店掃貨,他告訴記者,這源于一次艱難的網購維權經歷。
佟衛東說,今年春天,他在一家信譽度很高的網店買了一部手機,拿到手卻發現是假貨。而這之后的退換過程耗時3個月,輾轉居住地、賣家所在地、手機公司所在地、網店所在地4個城市,涉及賣家、質監、工商等8個單位?!白詈筮€是私了了。賣家還說手機和贈品有磨損,扣了我200塊錢。”佟衛東說,一開始還跟他們較勁,到后來實在沒精力了,只好自認倒霉。
佟衛東的遭遇僅僅是消費者網購維權的縮影,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2012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網絡購物投訴20454件。而在2013年上半年,這一數字就達到了16408件,同比增長99.7%。其中,合同類投訴、售后服務類投、質量類投訴三類占大部分。
不可否認,電子商務已經改變了中國的傳統消費業態。中國“雙11”已經超越美國傾心打造十余年的“網購星期一”。去年當日全美網絡零售額約合人民幣79億元,創下了當時全球電商單日銷售紀錄,然而這個紀錄后來被中國刷新了一倍有余:去年“雙11”網購促銷當日,天貓和淘寶支付寶銷售總額達到191億元。今年淘寶和天貓的“雙11”交易額達350億元。
不過,山西省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張國勝認為,中國網購繁榮背后急需解決維權難題。
張國勝說,從往年情況看,“雙11”過后,我們接到的網購投訴會多起來。他認為,目前,消費者通過網上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時,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弱勢方。消費者只能通過照片、詢問等有限的辦法判斷商品質量,無法進行直觀感受?!耙恍┤狈φ\信的經營者就會夸大商品的性能、功效,誤導消費者,甚至借此實施網絡詐騙?!?
業內人士分析稱,工商部門是保護消費者權益、打擊非法經營的職能部門,但是在電商面前有點無能為力。因為網購多是異地購買,消費者投訴到所在地工商部門,工商部門只能提供幫助,卻沒辦法對外地的不法商家進行處罰。
中國有句俗語叫“跑了和尚跑不了廟”。但是,這句話對一些網上賣家卻并不適用。太原市12315指揮中心副主任羅毅說,有的網上賣家的發貨地址、上網所在地、常住地等很難相統一,不良商家還會注冊假地址?!皩嶓w店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但很多電商根本沒‘廟’?!?
羅毅認為,網購要解決消費者后顧之憂,可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工商部門不具有網絡監管的權力,可以與電信部門合作,盡可能鎖定賣家的IP地址。要讓不良商家跑不了廟,這樣才能形成威懾力。”
將于2014年3月實施的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對于網購維權新增了“七日無理由退貨制度”“網購等非現場購物信息披露制度”“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責任”等條款。張國勝認為,有了這些規定,人們網購維權會容易一些。
“毫無疑問,中國網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需要在過程中解決各種問題,但是首先需要解決購買維權,減少更多的后顧之憂?!睆垏鴦僬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