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渭南中院堅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不斷創新訴源治理機制、優化多元解紛流程,以最實舉措努力讓老百姓打官司更省時、更省力、更省心。3月19日上午10點,渭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四級高級法官、立案庭庭長張敏娟做客《環境熱線》,就訴訟服務、訴源治理、司法救助等內容和聽眾網友進行互動交流。
立案庭工作職責
中院立案庭集訴訟服務中心、立案審判團隊為一體,負責全院立案分案、訴調對接、訴訟服務、集約送達、審理案件等綜合性事務。
訴訟服務
一是建立導訴輪值規定。在立案庭入口處設立導訴臺,由全院審判業務部青年干警輪流值班,為來訪群眾提供查詢案件、接聽來電、法律咨詢、訴訟引導等,根據辦事類別進行分流、引導和幫助。
二是貫徹立案登記制。在線下正常立案的同時,依托智慧法院建設,在全市法院全面推行網上立案、自助立案等,讓人民群眾可以“足不出戶就立案”、“一次不跑就立案”,實現多渠道便捷立案。對不善于或不愿意使用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進行網上立案的群體等,全面暢通窗口立案、自助立案、郵寄立案等線下立案渠道,讓各類群體共享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成果。
三是首問負責制。每個立案事項,由專人負責接待,審核材料,登記立案,分配案件,將立案工作負責到底,提高立案效率。
四是開展領導干部坐窗口活動。渭南中院立案庭常態化開展領導干部“坐窗口、走流程、辦實事”活動,每天有一名領導干部在窗口進行立案服務,引導當事人立案、接受當事人咨詢、提供一站式優質服務,使當事人切實感受到司法人文關懷。
訴源治理工作成效
立案登記制實施后,人民法院案件量明顯增多,通過訴訟解決糾紛,不僅消耗大量精力和成本,還往往“贏了官司,傷了和氣”。如何破解這一困局呢?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 2019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在“五五司法改革綱要”中首次正式確立了“訴源治理”的司法理念。2021年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18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強訴源治理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的意見》,強調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訴”是指法院的訴訟案件,“源”是指糾紛產生的根源、來源,“訴源治理”是指通過多種治理手段,預防潛在糾紛、化解已有矛盾、減少進入訴訟案件數量,使潛在糾紛和已出現糾紛的當事人的相關利益和沖突得以調和的過程。
從開展訴源治理工作以來,全市215個訴服團隊入駐綜治中心開展調解指導、訴調對接工作,促進矛盾糾紛前端化解。主動向前延伸司法職能,全市法院發出司法建議174份,助力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2023年市中院會同市司法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建立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26項,指導基層法院建立訴源治理協同機制,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澄城、臨渭和華州法院因地制宜推行“澄心”司法為民、“三調聯動”“一三三”訴源治理模式,華州法院依托府院聯動機制化解100余戶業主“辦證難”糾紛入選全省訴源治理十大典型案例。此外,積極延伸司法職能,通過發送司法建議、定期發布《行政審判司法審查報告》,推動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以“訴前多元化解、訴中一個糾紛一次解決、訴后系統治理”為原則,讓公正高效的司法服務惠及群眾。在黨委領導、政府支持及社會各界參與下,訴源治理成效逐步顯現,全市法院一審新收民事、行政案件同比減少2331件,萬人成訟率同比下降3%,訴源治理工作綜合排名全省法院第三。
二審立案前調解
2023年10月,渭南中院出臺了《關于民事、行政案件二審立案前調解工作機制實施意見》,設立了“中轉”調解團,充分利用案件在立案庭的流轉間隙對上訴案件進行再調解,切實化解矛盾糾紛。另一方面,渭南法院以“治理”工作溫度深度,暖民心、促和諧。渭南法院構建了縣、鄉鎮、村(社區)、個人四級縱向聯動體系。全市法院依托村(社區)黨員活動室建設了84個調解組織,將糾紛化解服務向基層治理末端不斷延伸,讓“法院”貼近群眾。580名調解員中有鄉賢能人、調解能手、退休干部等,法院根據群眾需求,指派專業調解員進行調解。
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通過法官遠程指導,讓群眾實現“足不出戶化糾紛”。他們充分發揮司法參與、推動、規范和保障訴源治理作用,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通過對案件類型進行分析研判,加強案源、執源、訪源有效治理,力爭實現“審理一案、化解一片”。
此外,積極延伸司法職能,通過發送司法建議、定期發布《行政審判司法審查報告》,推動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以“訴前多元化解、訴中一個糾紛一次解決、訴后系統治理”為原則,讓公正高效的司法服務惠及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