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事關民生福祉,綠水青山離不開司法護航。華陰市因系西岳華山——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所在地,是陜西關中平原東部一座久負盛名的風景型旅游城市。
近年來,為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華陰市人民法院緊扣審判主責主業,不斷提升履職能力,積極探索環境資源司法保護的新理念、新方式,回應人民群眾對環境資源保護新期待、新要求,充分發揮刑事、行政、民事“三合一”環境資源審判職能作用,堅持不懈守護好綠水青山,打造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樂章。
堅持守正創新
構建生態保護“專業”新體系
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是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重要一環。建立環境資源專門審判機構,則是適應環境資源審判復合性、專業性特點的必然要求。
“今天,我們齊聚在這里,隆重舉行華陰市秦嶺北麓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修復基地揭牌儀式!”該修復基地生態保護法庭采用刑事、行政、民事“三合一”的審理模式,抽調審判經驗豐富、環境資源理論深厚的法官組成專業審判團隊,集中轄區內所有涉環境資源的刑事、民事、行政力量,最大限度滿足環境資源類案件的專業化需求,減少案件程序空轉,加快生態環境糾紛案件處理進度,保障審判工作專門化。
自專業審判團隊成立以來,對亂砍濫伐、非法采礦等市域內環境資源刑事案件,探索適用恢復性司法,適用“補種復綠”等修復性判決方式,促使被告人主動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立足審判職能
筑牢司法守護綠色屏障
2021年3月,白某與華陰市羅敷鎮白坡村村民楊某商定購買楊某位于白坡村柏樹坡底地里的楊樹。后白某在未取得《林地采伐許可證》的情況下,私自雇傭艾某、武某使用油鋸、斧頭、墜子繩等工具在華陰市羅敷鎮白坡村柏樹坡底采伐楊樹30株、苦楝1株、構樹9株。
華陰市法院接到案件后,迅速與林業部門一同前往現場進行勘驗,經鑒定,白某無證采伐現場地類為林地,樹種為楊樹、苦楝、構樹,采伐林木總蓄積量18.5868立方米,材積量11.1017立方米。為修復生態環境,要求白某限期在原地或者異地補種40株楊樹,成活率在85%以上。2021年12月14日,被告人白某在華陰市岳廟街道南柵村三組村南五分地補植楊樹50株,并支付報酬300元委托南柵村三組村民張某管理養護補植樹木。
近年來,華陰市法院充分發揮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對打擊環境資源類犯罪、制裁環境侵權、修復生態環境等審判職能作用,圍繞市委加快建設“國際山水旅游名市、與華相宜人文福地”的具體要求,依托省高院、市中院部署開展環境資源審判專項行動,守護好青山綠水,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環境權益,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強化部門合作
形成生態保護“共治”新格局
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不能僅憑一家之力、一地之謀,而應注重協同聯動,創新司法協作,從而形成生態司法保護“共治”新格局。
為進一步健全生態環境共治格局,華陰市法院在環境資源類案件審理過程中注重“府院”聯動開展環境治理工作,積極加強與公安、檢察、林業、水利、環保、市場監管等職能部門的溝通協調,積極通報案件信息、召開聯席會、信息資源共享等,構建環境資源行政執法與司法審判無縫銜接互動機制,對環境資源保護真正做到打防管控、依法嚴懲。
通過推動建立環資審判聯席會議制度,鞏固提升與林業、環保、國土等部門涉環境資源糾紛的和解能力,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與訴訟調解銜接的多元解紛機制,從源頭預防和減少環資案件發生。
加強普法宣傳
營造生態保護“最佳環境”
華陰市法院創新普法形式,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環境保護法治宣傳方式,普法團隊深入轄區鄉村、社區、學校,開展環境保護法治宣傳活動,充分利用LED屏幕滾動播出宣傳標語、張貼宣傳海報、在一微一端線上發布環資審判典型案例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等,加大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力度,擴大環境保護宣傳面,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華陰市法院歷來重視生態保護校園宣傳工作,法院6名中青年干警被聘為中小學學校的法治副校長,在其中2所學校建立“紅領巾”法學院,共同護航青少年成長。期間,法官們經常推進“送法進校園”“紅領巾”法學院活動,通過分發印有野生動植物保護知識的筆記本、彩頁等多種形式,使中小學生認識、理解保護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