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這為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指明了方向。不久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黃河保護法,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保護黃河,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陜西省渭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黃河保護法的頒布為新的起點,用“守護、保障、共治、長效、共識”的司法審判利劍,擔負起服務保障黃河流域長治久安的神圣使命,助推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大發展,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貢獻司法力量。
一、立足環境生態特點,定制“依法守護”之劍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泥沙淤積嚴重,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問題相互交織。近年來,渭南市兩級法院堅持問題導向,聚焦保障生態保護修復、水資源安全、黃河文化傳承,突出創新驅動、節能降耗、環境污染治理等方面,根據區域問題制定司法方案,推動黃河生態保護法治化、規范化。
要堅持依法治理,一方面積極支持行政機關防控黃河主要支流流域和重點湖泊的污染,推動建設生態保護廊道、綠色生態廊道和重要濕地、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保護網絡;大力支持高原、溝壑區域治理,維護河道管理秩序,減緩黃河下游淤積;另一方面不斷深化“快立、快審、快結”機制,推動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司法審判有機銜接,依法審理文化遺產類案件,保護傳承黃河歷史文脈;嚴厲打擊危害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等犯罪行為,及時審理水污染防治類案件,積極探索涉氣候變化類案件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用水權交易等新類型案件的審理標準和裁判規則,推動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深入開展。
二、完善專業審判體系,淬煉“司法保障”之劍
健全完善專門化的審判體系,是準確把握案件特點和規律、統一裁判標準和尺度、科學高效服務保障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在要求。渭南市兩級法院堅持強基導向,不斷深化改革創新,強化專門審判庭職能,優化專業審判團隊,細化案件管轄范圍,固化環境資源案件刑事、民事、行政審判“三合一”模式,提升跨域立案、在線訴訟服務能力,促進環境資源案件集中管轄與訴訟便利協同增效;探索建立“水上流動法庭”“巡回旅游法庭”“身邊時令法庭”等特色法庭,優化工作職能,快速審理案件,提供法律咨詢。
要堅持系統思維,持續深化“行政執法+檢察監督+司法審判”合作機制,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林業、水利、公安、監察機關執法司法協調聯動機制,積極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社會力量和行業協會參與多元解紛,構建預防、查處、打擊、懲治、監管、化解、咨詢一體化的制度機制,切實推動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嚴懲、責任追究和充分修復的現代環境治理司法保障體系。
三、探索區域司法協作,磨礪“聯保共治”之劍
黃河流域生產力布局與生態環境安全格局的跨區域性,決定了治理思路的創新性與治理方式的協作性。
渭南市兩級法院要堅持全流域一盤棋,統籌謀劃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積極探索黃河流域法院間的司法協作,建立健全涉生態案件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機制,組建跨區域審判團隊,建立環境資源案件專家陪審庫,開辟綠色訴訟通道,形成跨區域法院聯席會議制度和重大事項協作機制,加強重大風險防范化解合作、重點案件聯動協作,定期發布審判白皮書,公布司法保護典型案例等,推動跨區域司法協作、全流域協同治理。
四、運用公正高效審判,鍛造“常治長效”之劍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需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渭南市兩級法院要進一步發揮審判職能作用,推動構建大氣、水體、土壤、生物立體化生態環境司法保護體系。要加強與高校合作,共建理論研究基地,開展環境資源審判實務培訓,著力提升環境資源案件審判能力和水平。不斷完善審判質效評價體系,明確審判權責清單,壓實院庭長監督管理職責,發揮專業法官會議案件討論把關作用,強化審委會宏觀指導職能,全面加強環境資源案件審判管理。
要積極探索司法審判新模式,深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堅持損害擔責、全面賠償原則,嚴格執行刑事制裁、民事賠償與生態補償相銜接的環境修復責任制度,落實公開道歉、護林補植、復綠復墾、增殖放流等裁判執行方式;定期開展環境保護專題交流咨詢,建立公益訴訟回訪制度,監督裁判執行情況,著力提升環境資源案件審判執行質效。
五、深化司法宣傳,合鑄“生態共識”之劍
人民群眾自覺行動,共同參與共同建設,才能共同享有生態文明。
渭南市兩級法院要不斷建立健全環境資源典型性、標志性案件的識別、培育、篩選、評比、發布機制,突出案件裁判對社會活動的指引規制作用,為人民群眾提供正確的價值引領;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建立環境資源審判文化陣地,利用好本土非遺打造普法創意作品,在風景名勝區、文化遺址設立普法基地、普法長廊和普法宣傳牌,常態化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到村莊開展環境資源宣傳;通過人民陪審員參審、技術專家參與、社會公眾旁聽、網絡直播庭審、裁判文書上網等形式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引導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環境治理,積極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