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破解征地拆遷、老舊小區改造、適齡兒童就近上學、基礎設施建設、物業管理糾紛等基層社會治理的熱點難點,蒲城縣積極探索社區“三事”工作室,一線解決群眾關切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健全體系,變“服務末梢”為“治理樞紐”。一是先行試點+全面推廣。在奉先街道北關社區試點創建“三事”工作室,建立以黨組織為紐帶、網格化為基礎、黨員干部為骨干,一線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的“三事”服務機制,初見成效后,在街道12個社區推開,截止目前,全縣24個社區269個村全部建立“三事”工作室。二是縱向指揮+橫向調度。“縱向到底”治理,縣委書記親自掛帥社會治理“指揮部”,建立“縣委、鎮(街)黨委、村(社)黨組織、網格黨支部”四級縱向治理鏈條。“橫向到邊”調度,發揮鎮(街)黨委“軸心”作用,包聯單位、行業、部門參與,實行“月報備、季督導、年考核”。三是網格管理+聚焦到點。從群眾需要出發,科學劃定黨建、綜治、民政、市場監管等網格,組建鎮(街)網格管理服務中心,實行“街鎮吹哨、部門報道”,將全縣整合為1636個網格3533名網格員,聯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規范機制,變“單向管理”為“閉環管控”。一是廣開言路做“細”問題收集。規范12345平臺及部門信訪問題轉辦流程,社區干部、“兩長一員”(網格長、樓棟長、網格員)、黨員中心戶定期入戶走訪,建立微信公眾號、設立意見箱,在街巷、廣場等醒目位置進行公示,實行“線上、線下”全覆蓋式收集,建立“三事”臺賬,完善“民情本”。二是層級辦理做“優”問題解決。明晰鎮(街)和職能部門權責清單,村(社)分類整理、登記發布,實行個人“領單”辦瑣事,組織“派單”解難事,集體“接單”決大事,涉及疑難、重大民生問題,村(社區)組織相關部門聯合接單解決,問題處置完畢后,通過電話回訪、入戶走訪、微信反饋等形式回訪評價。推行以來,13190件群眾關注關切問題得到解決,辦結率達98.44%。三是陽光運行做“活”晾曬評議。反映人對辦結情況,給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評價,每月在社區黨務公開欄、每季度在轄區廣場、公園等人流密集區域靜態晾曬一次,因客觀原因不能按時或無法辦結的,做好解釋取得群眾諒解,接受群眾監督,測評滿意度為96.99%。四是用好結果做“實”考核評定。建立“三事”工作積分管理、督查考核機制,年終對“三事”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述職評議,從“參與力量”“工作效率”和“滿意度”三方面評價打分,考核結果向相關單位和個人反饋,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
凝聚合力,變“單兵作戰”為“握指成拳”。一是打造“紅色物業聯盟”。緊盯“三無”小區治理、老舊小區改造等問題,組建街道黨工委擎旗、社區黨組織呼應、各方力量參與的“紅色物業聯盟”,成立的9個紅色物業管理辦公室,托管72個三無小區物業,兜底服務解決城市管理的頑瘴痼疾。二是建強“紅色服務隊伍”。全縣組建黨員先鋒隊775支,設立黨員示范崗6189個,23000余名黨員佩戴黨員徽章、亮明身份;370余人“紅色代辦導辦員”隊伍,101名兼職委員,以黨員為骨干的400余支服務團隊,1600余名村(社區)義警掛牌亮相、履職盡責,合力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三是筑牢“紅色基礎保障”。充分發揮街巷(樓棟)長、網格員、黨員中心戶“前沿哨兵”作用,推動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綜合執法等力量、資源、服務下沉,建立服務、需求和資源清單,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共同奏好基層社會治理“協奏曲”,合力打造“楓橋經驗”蒲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