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市委宣傳部、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以來,我市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以“黃渭洛河、南山支流、局地暴雨和庫壩防汛”為重點,從責任、措施、制度三個方面,全力筑牢汛期“安全堤”。
在責任落實上突出“細”。全市各級明確行政、技術責任人1486人,在《渭南日報》上對全市151名行政、技術責任人進行公示,細化實化各環節全鏈條責任制;建立了縣、鎮、村、網格四級轉移避險包聯責任體系,對全市815名特殊人群落實轉移避險一對一包保責任人。
在備汛措施上突出“實”。各有關部門扎實開展隱患排查整改,共排查隱患點763處,完成整改231處,限期整改227處,長期需關注305處;組織開展河道重點險工險段實地勘察、技術交底工作,明確防守重點。
在機制完善上突出“全”。我市建立了防汛值班“三必調”機制、會商研判“六必到”機制、預警叫應“六問清”機制,倒逼各級落實落細洪澇災害防范應對措施;建立了常態化警示教育宣傳機制,提升全市各級防災避險意識和能力。
據氣象水文部門預測,今年我市主汛期降水偏多2-3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澇重于旱,區域性和階段性洪澇災害明顯。市防汛辦將組織協調相關部門加強數據共享、會商研判,第一時間精準發布汛情,有針對性地指導開展實戰演練,確保信息傳達及時準確。目前,全市共落實各類巡查搶險隊伍458支4.9萬人,補充更新價值約7518萬元的各類防汛物資,并在大荔縣、潼關縣前置部分市級物資,確保遇到險情物資能第一時間調得出、用得上,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