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潼關縣牢牢把握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守正創新,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創新開展政法干警基層工作日活動,進一步夯實筑牢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平安基石,為全力打造“四個平臺”、發展“四個經濟”、完善“四個網絡”,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法保障。
堅持高位推動,系統謀劃推進
潼關地處秦晉豫三省交界,境內盛產黃金,流動人員較多,且隨著縣域經濟飛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等發生著深刻變化,人口流動、階層變動呈現新的特點,給傳統社會治安治理模式帶來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潼關縣以“維護政治安全、確保社會安定、保障人民安寧”為目標,堅持高位謀劃,注重頂層設計,全面部署政法干警基層工作日活動,著力打通全縣政法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進一步激活基層社會治理“神經末梢”。
堅持黨的領導,夯實社會治理根基。黨建引領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特征和優勢。我們始終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根本保證,進一步健全制度機制、壓實工作責任。年初,縣委政法委把政法干警基層工作日活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結合工作實際制定印發了《潼關縣政法干警基層工作日實施方案》,成立由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為組長、公安局、法院、檢察院、司法局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政法干警基層工作日領導小組,定期研究部署,破解重點問題,構建起縣城、鎮街、村(社區)三級聯動體系,推動黨建向基層治理新領域、新空間不斷延伸,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治理效率,最終提升服務群眾效能。
聚焦主責主業,強化履職擔當作為。堅持縣委政法委統攬全局、政法成員單位聚焦主業抓統籌、鎮村(社區)黨組織聚攏力量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全縣政法干警基層工作日工作啟動后,政法各單位迅速召開黨委(黨組)會和中層骨干會,將會議精神很快傳達到了每一名干警。各單位充分利用周例會、支部會等多種形式,及時傳達學習政法干警基層工作日一系列規定和工作要求,并結合各自實際,不僅制定實施方案,而且明確走訪時間、服務內容、預計效果,確保活動有序推進。政法各單位與所包聯鎮(街道)積極銜接溝通,將聯系結對的安排進一步明晰到鎮(街道)和村(社區),要求政法單位每周三常態化開展政法干警下基層活動,政法干警在不影響工作主責主業的情況下,每月下沉不少于2次,確保政法干警工作日活動的有序開展。
推進多元模式,合力攻堅基層矛盾。堅持把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化解矛盾的重要法寶,廣泛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合力攻堅基層矛盾突出的“揪心事、煩心事”,“老、大、難”等問題。積極推廣運用“1+4+N”(1即綜治中心,4即4個政法部門,N即黨員、鄉賢、涉事單位等)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工作法,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融合,對村級化解不了的疑難矛盾糾紛精準化解、逐一銷號,為群眾提供受理、調解、反饋、回訪一體化全鏈條化解服務,確保各類矛盾糾紛在縣域內得到消化。縣鎮村各級綜治中心對上級交辦的矛盾糾紛和排查出來的問題隱患,分級分類建立工作臺賬,明確化解責任,實行紅黃藍“三色”管理,按照屬事原則明確一名分管領導牽頭,制定“一案一策”進行精準化解,并每月向縣綜治中心書面報告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情況。潼關“1+4+N”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工作法被渭南市委政法委和渭南市委平安辦聯合通報表揚。
堅持靶向施策,持續精準發力
用活用好“三官一員”(法官、檢察官、警官、調解員)四支隊伍,緊盯群眾期盼,發揮其在訴源治理和化解矛盾糾紛中的專業職能優勢,變“多條線”為“一股繩”,變“單一管”為“多元治”,變“粗放型”為“精細化”,切實以“小調解”撬動“大治理”,不斷增強基層治理效能。
構建服務平臺,搭建多元化解橋梁。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通過構建綜治中心“一站式”服務平臺,匯聚多方力量,形成“中心吹哨、部門報到”運行機制。縣委、縣政府將縣鎮村三級綜治中心提檔升級作為建設平安潼關的戰略重點,納入縣委重點工作和年度考核范疇;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縣綜治中心平臺建設的意見》等文件,按照縣級綜治中心“一辦兩廳三部”、鎮級綜治中心“兩室一廳一平臺”、村級綜治中心“四室一窗口”的標準設置提升三級綜治中心,建成縣級綜治中心融合信訪接待中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2309監察服務中心,多中心合一,一體運行,負責接待群眾來訪、調處矛盾糾紛、提供法律服務、調度指揮工作的“一站式”平臺。
力量下沉村居,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堅持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作用。縣委政法委統籌全縣政法系統資源,抽調政法干警132名為5個鎮(街)28個村(社區)各配備一名法官、一名檢察官、一名公安民警、一名司法行政干警,實現政法干警聯鎮包村的全覆蓋;明確社情民意、法治宣傳、矛盾化解、社會治安、警民關系等五項工作任務,充分發揮政法委員在基層一線作用,整合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基層政法部門作用,利用綜治中心平臺,有效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對可能出現的苗頭性問題及時預防,基層平安建設工作開創新局面,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得到新探索;推進“警格+網格”雙網融合,將選派所有政法干警充實到28個村級綜治網格和5個鎮級綜治網格,累計動員1300余名平安志愿者和420名法律明白人參與社會治安巡邏,通過網格化架起網格員為民化解矛盾糾紛的橋梁,實現在“網格”中發現問題,化解矛盾,基本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局面。
警民聯調促和諧,矛盾化解暖人心。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政法系統各單位以“處置要早、調解優先、調防結合、定分止爭”為思路,深入推進警民聯調,妥善處理群眾矛盾糾紛。法院包聯政法干警參與“無訴訟村(社區)”創建活動,多次完善健全訴訟與非訴訟銜接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對家事糾紛、鄰里糾紛、小額債務等依法可以調解的民商事糾紛,在登記立案前,引導當事人先行選擇調解。公安局包聯干警指導協助轄區組建群防群治隊伍,并對日常巡邏、維護秩序等進行培訓;定期對110接警情況進行分析研判,對接警類型多的案事件和矛盾糾紛定向排查預警。檢察院包聯干警參與建成了3個村級12309檢察服務工作室。司法局包聯干警協調指導鎮村健全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在每個鎮(街道)、村(社區)設立人民調解工作室、配備法律顧問,引導群眾依法表達訴求,維護權益,幫助群眾在“家門口”化解矛盾糾紛。截至目前,全縣共化解矛盾糾紛1498件,化解率達到98.5%以上。
建強長效機制,鞏固治理成效
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強舉措不斷加強制度機制建設,努力實現管理機制“清單化”、案件辦理“流程化”、考核獎懲“規范化”,形成“干警下沉、服務上門”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基層服務網絡,確保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在完善的機制保障下實現高效運行,不斷加快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步伐。
建立分析研判機制,提升工作實效。包聯鎮(街道)村(社區)政法干警和鎮(街道)村(社區)有效銜接,及時反饋排查到的矛盾糾紛和意見建議,村(社區)綜治中心每周、鎮(街道)綜治中心每半月召開一次會議,專題研究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情況;縣委平安辦每月召開一次例會,研判會商重大矛盾糾紛化解情況,并形成紀要上報;縣委政法委書記每季度召集法、檢、公三長及司法、信訪等部門領導,研判分析工作開展情況和社會治安形勢,指出問題,明確下一步工作重點和舉措。目前,已召開專題會議5次,解決疑難問題8件。
規范考核程序,嚴格日常管理。建立規范的考核制度是開展政法干警下基層工作的基礎和保障。縣委政法委將政法干警下基層工作活動納入年度平安建設重點工作和年度考核范疇,定期召開政法工作會議聽取各單位匯報;利用大數據每月對全縣信訪案件、交通事故、萬人成訴率、治安案件、電信詐騙案件、刑事案件通報一次,每季度預警一次,每半年點評一次,年終綜合考評一次,倒逼政法干警主動發現、多元化解矛盾糾紛;通過民意測評、實地查看等方式不定期對干警下基層情況進行督導檢查;根據政法干警現實表現情況,對作風漂浮、敷衍塞責的政法干警及時更換,對工作優秀的及時進行推薦提拔。
打造五治融合,賦能社會治理。推進政治、法治、德治、自治與智治的有效融合,推動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潼關政法干警基層工作日活動開展以來,政法系統各單位積極發揮村(居)民自治組織、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在管理村(居)民自治事務、調解矛盾糾紛中的教育、引導和約束作用,在全縣廣泛開展各類平安創建活動,推廣建立“1+4+N”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工作法;在秦東鎮打造“智慧秦東”綜合指揮中心,構建智慧秦東新模式,形成數字平臺基礎框架,通過視頻會議、云喇叭、監控、“秦東e通”APP、微信小程序等與各村(社區)之間實現動態預警、實時調度、信息共享,全天候24小時接受村組或群眾的訴求和應急報告,并根據網格體系分級響應、協調處置,為網格化管理提供宏觀決策支持,做實源頭治理和便民服務,有效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的堵點、痛點、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