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日報》2024年8月19日09版刊載渭南市公安局創新基層治理模式經驗文章“落實主防警務 筑牢平安防線”。
原文如下:
“真是太感謝你們了!咱的‘暖心警務會客廳’就是好。我們不僅能進來歇個腳、喝口水,涉及外賣配送相關問題在這里也能得到及時處置。”8月6日,在渭南市臨渭區杜橋街道中心廣場社區“暖心警務會客廳”,外賣小哥張世豪對民警說。
富平縣“背包”民警駐村解難、渭南市華州區“老李說法、老秦說理”調解室為群眾調解矛盾……這一個個基層治理創新模式,是渭南市各地夯實平安根基的生動寫照。
今年以來,渭南市公安系統不斷推進派出所主防“百千工程”建設和社區警務工作,讓更多社區警力“沉”下去,讓智慧警務更好賦能基層警務,讓更多百姓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不斷提升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
■ 將警務工作融入基層治理
今年6月,渭南市華州區瓜坡鎮一家化工企業因為工程預算問題與乙方發生糾紛,導致工程進展受阻。
包企民警在了解相關情況后,將雙方請到“老李說法、老秦說理”調解室進行調解。最終,通過讓企業適當追加工程預算和讓乙方增加工程項目的方法,化解了雙方矛盾。
“讓小矛盾不出廠、大矛盾不激化,是我們建立‘老李說法、老秦說理’調解室的初心。”渭南市公安局華州分局瓜坡派出所所長雷帆介紹,今年以來,瓜坡派出所已調處矛盾糾紛46起,建成集法律咨詢、防范培訓、教育警示為一體的法治培訓課堂,受教育群眾2700余人次。
渭南市公安局在基層治理實踐中不斷壯大群防群治力量,推出“蒲城義警”“合陽金水管家”“富平巾幗紅旗隊”等隊伍,讓警民同心合力解決群眾身邊的問題。
“我們不斷深化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渭南市139個鎮(街道)、2199個社區(村)全部落實派出所所長、社區民警‘進班子’,促進派出所工作積極融入基層治理,讓民警點對點解決問題、面對面服務群眾,推進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渭南市公安局副局長寧雙喜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渭南市刑事警情同比下降48%。
■ 讓科技為警務工作賦能
安防設施是否到位、視頻監控是否保存完好、實名登記是否落實……社區民警只需對照“渭南智安”APP的提示進行逐項檢查,并通過指尖錄入、系統上傳,便能完成對行業場所的檢查工作。
在推進派出所主防警務工作中,渭南市公安局堅持把大數據作為發展新引擎,率先在全省搭建、運行“智慧派出所一體化平臺”。該平臺設定“采集、錄入、管理、分析、預警、反饋”社區警務閉環工作流程。
“我們將紛繁復雜的警務工作、內部信息整合到平臺。民警通過‘渭南智安’APP能實時滿足社區管理要素可視、信息一鍵查詢、業務數據融合等需求,推動主防警務由人工向智能化升級。”寧雙喜說,該平臺投入運營以來,渭南市基層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率達95%以上,“民轉刑”案件同比下降16.1%。
此外,渭南市公安局升級改造了“情指行”一體化實戰平臺、上線了“治安便民服務”平臺;合陽縣公安局啟用了戶政電子印章;白水縣公安局推行農村治安交通管理“交所合一”一體管理模式……科技賦能,不僅盤活了警力資源、提升了警務效能,還解決了群眾辦理業務來回跑的問題。
■ 健全機制夯實主防責任
為了提升派出所主防工作水平,今年以來,渭南市公安局對全市143個派出所進行走訪調研,出臺了《派出所主防警務機制改革方案》,一體推進《派出所主防責任清單》《社區警務工作責任清單》《派出所辦理刑事案件負面清單》,厘清派出所民警工作職責,構建“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的職能體系。同時,該市建立健全機關警種部門支援派出所機制,推動情報、技術、人力等資源向基層傾斜,確保“基層吹哨、部門報到”的支援行動鏈條最短、形成閉環、落地見效。
“我們充分發揮綜合指揮室警情研判‘大腦’牽引作用,依托各類大數據資源,對警情、案情、社情、隱患進行一體化研判,實現了主動防控、提前預警的效果。”渭南市公安局臨渭分局環北路派出所所長梁偉介紹。
“在建立健全主防機制的基礎上,渭南市公安局還持續推動警力下沉、警務前移,確保主防警務持續高效推進。”寧雙喜說。
截至目前,渭南市180余名機關民警下沉一線,專職從事社區警務工作,派出所警力和社區民警占比均達40%以上,并建立了警務實戰訓練中心,從派出所所長到民輔警,分批次分層次開展政治理論和業務輪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