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白水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和有力推動下,各級各部門以人民滿意為標尺,聚焦“六個堅決不發生”目標,聽民意,察民情,護民生,努力交出了平安白水建設的高分“答卷”,讓人民群眾幸福的成色越來越足,為白水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積蓄強勁動能。
法治建設全覆蓋 構建立體化治理體系
在平安白水建設過程中,各鎮(街)充分發揮治安巡邏隊“人熟、地熟、心熱”的優勢,在重點時段、重點部位開展常態化夜間巡邏工作,基本實現第一時間掌握轄區動態、第一時間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第一時間消除風險隱患的目標,讓農忙時節的群眾吃上了“平安定心丸”。
組建鎮村巡邏隊,正是白水縣以平安建設為抓手,著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化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白水縣堅持全員學法、用法和全民普法、守法兩手抓,以法治為引領深入推進平安白水建設。
白水縣堅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建立領導干部應知應會法律法規清單制度,持續舉辦法治專題培訓班,切實增強領導干部法律意識和依法行政水平;積極健全政府法律顧問制度,聘請律師事務所作為縣政府法律顧問,建立律師、法學專家、政府法治機構工作人員參與的政府法律專家庫,確保各類行政決策在法律軌道內進行;建立22家重點企業聯系點,選聘10余名行政執法特邀監督員,通過發放問卷、召開座談會、開展專項監督等方式,拓寬執法監督渠道。
持續開展全民普法,白水縣率先在全省開展“法治教育進家庭”直播活動,讓法治教育走進“千家萬戶”,實現全縣法治教育線上全覆蓋;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載體,高標準建設法治宣傳教育中心、民法典主題長廊、消防文化廣場,已建成10個法治文化廣場、杜康鎮廉政法治文化長廊及法治文化宣傳一條街、堯禾鎮阿東村廉政法治長廊,實現縣、鎮、村三級法治文化陣地全覆蓋。
機制創新增活力 激發高質量發展動能
為有效破解基層公安警力不足和農村地區交通安全管理力量薄弱問題,白水縣被作為試點開展以“交所合一”為牽引、以“一門通辦”為延伸的警務改革工作,為實現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再提升進行了有益探索。
在平安建設過程中,白水縣政法系統立足自身實際,充分釋放執法司法改革創新“紅利”,讓新機制、新模式、新經驗成為促進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針對電信網絡詐騙多發的情況,白水縣城關派出所創新性成立反詐宣教室,在前期“走出去”做宣傳取得一定成效的情況下,邀請轄區群眾“走進來”接受反詐教育,增強群眾反詐意識和能力。成立幾個月以來,該所已經成功為群眾止損數十萬元。
白水縣建立了法治化營商環境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出臺“便民利企30條”,化解了多件涉企糾紛、解決了不少企業難題。同時積極推動包容審慎監管,先后公布《市場主體輕微違法行為免罰清單》兩批,其中對219項輕微違法行為列入免罰清單。
創新性采用一體化辦案模式,成立專門的知識產權辦案組,由檢察長、主管副檢察長親自帶頭辦案并出庭支持訴訟,圓滿完成了白水知識產權第一案。案件辦結后,確立該企業為知識產權12309檢察保護聯系點,并多次到該企業開展法律公益宣傳,指導企業完善銷售網絡,并實行授權專賣制度,進一步堵塞漏洞,防范被侵權風險。
矛盾化解在基層 豐富新時代“楓橋經驗”
隨著這堵墻的拆除,30多年的出行難題迎刃而解,居民的心里也敞亮了。”據白水縣城關街道工農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楊民全介紹,該社區所轄的物資西小區自上世紀80年代建成以來,只有一條一米左右的主干道,機動車無法進入,住戶出行也極為不便,同時還存在消防安全隱患。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該社區依托“聚心源”會客廳機制,追根溯源,多方協調,最終為該小區另辟了一條東西朝向四米寬道路,徹底解決了小區出行難問題。
據了解,工農社區“聚心源”會客廳自2022年4月份成立以來,按照“大事大議、小事小議、急事快議、無事不議”的原則,通過“室內議事廳、小區室外議事亭、線上智慧議事臺”,協商解決老舊小區改造、物業收費等“老大難”問題28起,未因矛盾激化發生“民轉刑”案件,該社區也先后榮獲陜西省“和諧示范社區”、渭南市“平安社區”稱號。
近年來,白水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通過組建矛盾調解平臺、整合調解力量、完善管理機制、推進糾紛化解,探索出符合當地實際、契合時代特征、滿足人民期盼的矛盾化解工作新路子,有力推進社會治理由“穩得住”向“管得好”轉變。
在社區和村之外,白水縣還在各鎮(街)設立了綜治中心,該中心按照“一辦四室兩廳一站”(辦公室、信訪接待室、公共法律服務室、心理咨詢室、信息與網格化工作室、矛盾糾紛調處大廳、綜治視聯網大廳、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站)標準建設,成為化解基層矛盾的第二陣地。白水縣林皋鎮綜治中心,在調解隊伍中吸納司法所長、派出所民警、法律顧問、人民調解員等,并根據具體事項將人大代表、婦女代表等納入。
如今,得益于平安白水建設,一幅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壯美畫卷正在“四圣故里、蘋果之鄉”徐徐鋪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