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對傳統律學研究并踐行者多以陜西籍及河南籍人士為多。于是便形成了陜派與豫派之說,此種說法最早由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提出,他在《大清律例講義》序中說:“獨是《律例》為專門之學,人多憚其難,故雖著講讀之律,而世之從事斯學者實鮮。官西曹者,職守所關,尚多相與討論。當光緒之初,有豫陜兩派,豫人以陳雅儂、田雨田為最著,陜則長安薛大司寇為一大家。”
在陜派律學人士中,還有一位富平籍人士——武瀛,據《續修陜西通志稿》載:“武瀛,字百川,號仙航,富平人,好學能文,光緒乙酉年(1885年)舉人,1889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因其在刑部任職,受到時任刑部尚書的陜西籍人薛允升的器重。據《續修陜西通志稿》云:“武瀛分刑部授主事,歷充秋審處坐辦,律例館提調,累遷員外郎、郎中,諳習法律,中西兼通,為尚書薛允升倚任。”清時,判處死刑的案件須經朝廷復核,最后由皇帝勾決,按傳統四季五行之說,秋冬乃肅殺之季,所以死刑復核也在秋季進行,以便勾決之犯在晚秋霜降以后執行,所以秋審之名由此而來。秋審處即負責秋審的常設機構,其人員為郎中、員外郎主事,為辦事方便,有時部領導會指定一名主事為總負責人,稱之“坐辦”。沈家本在刑部時就曾是堂派的秋審處坐辦。律例館提調則是清時刑部所屬例館的屬官,順治年設律例館,以各部院通司法律者為提調,乾隆時并入刑部,仍設提調官一人,以刑部司員充任,后定滿漢各四人,掌章奏、文移、管理吏役及稽核律例之事。因武瀛諳習法律,中西兼通,“修訂法津大臣沈家本、伍廷芳亦引以為重,與修《新刑律》。”(閆曉君《陜派律學家事跡紀年考證》P233頁)
1892年,武瀛調任四川,充四川司正主稿,負責相關文牘事宜,掌戒令、糾察、謫罰之事。1894年調刑部“派秋審處兼行”。1897年充秋審處坐辦。1900年充律例館提調。經欽差會辦陜西賑務大臣薜允升奏派襄辦陜西賑務。《光緒朝實錄》載:“(1901年)七月丁卯,以襄難陜西賑務出力,予員外郎武瀛,主事霍勤燡優敘。”因其在陜西賑務中“襄辦陜西賑務不支薪費,籌畫精詳,保加三品銜。”(《續修陜西通志稿》)且“俟得知府后以道員在任候補。回鑾后簡任四川雅州知府。”1905年任雅州知府,是年十二月初一日錫良在《年終具陳四川文武各官密考折》云:“雅州府知府武瀛均到任未及三月,例不注考云云。”可見武瀛是在候補一段時間后于1905年八九月份補任雅州府知府的。1906年十二月十八日錫良上《年終密考折》云:“雅州府知府武瀛廉勤明慎、律學精禪。”(見閆曉君《陜派律學家事跡紀年考證》P772頁)。武瀛在任雅州知府時興學育才,創辦股份制茶業公司,贏得當地百姓稱道及朝廷的褒議。據《續修陜西通志稿》載:武瀛任四川雅州知府后,創設川南師范暨中學堂、籌辦邊茶公司,以抵印茶入藏漏卮,革穆坪土司陋規數千金,夷番懷畏,民教融洽。西攝建昌道纂,辦理藏務善后。各要政措置適宜。在任六年,保薦卓異。1910年四月初四,四川總督王人文片:“查川省設立邊茶公司,檄委雅州知府為籌辦處總辦。先后集得股本銀五十萬兩,業徑前督臣趙爾巽奏報在案。茲據署勸業道周善培詳稱,川省風氣未開,商民素乏智識,公司之設,事屬創舉。群情觀望,勸募艱難,屢經挫折,幾至中隳。而卒于年余立內集得巨股,組成公司,向非該知府武瀛苦心勸導。擘畫有為,不能收此宏效。”可見當時創辦茶業公司之艱難,正因如此,按農工商部《獎勵公司章程》:“護理四川總督王人文奏請于武瀛原銜上加二品銜。”(見《政治官報》宣統三年閏六月初二日《農工商部奏議覆川督雅州守武瀛勸辦公司請獎折》)。是年十一月,四川總督趙爾巽,作《又奏委雅州守武瀛等署高等審判庭廳廳丞等片》,再查憲政分年籌備案內,宣統二年為各省城商埠各級審判廳成立之期。“臣于上年即設審判廳籌辦處,將一切事宜預為籌備。法官、書記現亦次第照章考試取錄,其省城各級審判廳定期本年十一月初一日開庭奏報在案。所有高等審判廳廳丞,檢查長丞應遴員暫行派署以重職守。查有雅州府知府武瀛研精法律,堪勝廳丞之任。補用道陶思曾嫻習法政,堪勝檢查長之任。當即分別暫行派委,俾專責成。除開庭日期另行奏報并經部查照外,理合附片具陳,伏乞圣鑒。謹奏。十一月三十日奉朱批,已有旨矣。欽此。”由于武瀛在知府任上考績優異,加之又研精法律,所以被四川總督趙爾巽保薦擔任新設立的高等審判廳廳丞。得到朝廷允準后,武瀛即“調署四川高等審判廳廳丞。甄拔人才,擬議規則,清理全省積案八百余起。”(《續修陜西通志稿》)在任職四川高等審判廳負責人之后,武瀛為審判廳選拔人才,制定審判廳工作規則。
在他的領導下,清理了全省八百余起積案,受到老百姓的稱贊,朝廷也予以獎勵。“前雅州知府,現署高等審判廳廳丞武瀛,賞給二品頂戴,以資觀感而勵將來。”(見《政治官報》宣統三年閏六月初二日《農工商部奏議覆川督雅州守武瀛勸辦公司請獎折》)1911年在川民保路運動中,因其反對時任總督趙爾豐濫殺無辜,其建言不納而辭官告歸。據《續修陜西通志稿》云:“值川民因鐵路歸國,聚眾罷市要求,總督趙爾豐濫殺多命,瀛建言不納,遂告歸。”1912年,年五十有八,卒。著《強學齋全集》待刊。觀其一生,長時間從事司法審判工作,并曾參與修訂《新刑律》,可見其律學成就斐然,而且極具開拓精神,開辦學校、開啟民智,創辦股份制茶葉公司,開創了股份制的先河。在擔任四川高等審判廳負責人時,遴選人才,擬定審判工作規則,清理積案,受到了百姓的稱贊。他不僅是陜派律學的理論研習代表人士,更重要的是律學服務司法實踐的推動者與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