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聲“盼黃盼割”鳥的鳴叫聲,又到一年麥收時節了。那個年代的麥收場景,至今仍記憶猶新,揮之不去,并在心底泛起層層漣漪,不由得再次提起。
那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初、中專上學和剛畢業的那幾年,每年麥收時,就回家幫助父母收麥子,畢竟多一個人多一個勞動力。
回到家里,父母親都已經做好了收麥的準備。割麥的鐮刀已經磨得錚亮,鐵叉、掃帚、木锨、推板、繩子、塑料布等已經置辦齊全,架子車等已經檢查完畢。有時已經收割了一兩天了,我立刻加入了收麥子的隊伍中。
大清早,父母叫醒睡眼惺忪的兄弟倆。趕快起床后,父母已將簡易早飯做好,或是溫熱前一天的剩飯,或是開水泡饃,加上一點菜。匆匆吃過后,就和父母、爺爺、奶奶一起趕往麥地割麥。剛開始割麥時,就跟著父母學,看父母怎么割,自己就怎么割,并沒有受過訓練。由于不得要領,加之總害怕割麥的鐮刀割傷自己,因此,鐮刀割麥的速度很慢。同為學生的弟弟和我一樣,誰也不笑話誰。往往父母都割出了好長一段距離的小麥,把我和弟弟甩出了好長的距離,怎么都追趕不上,后來索性就不追了,順其自然。后來,父母讓我和弟弟從兩頭向中間對向收割,也就不顯得我兄弟倆割得慢了。麥收時,正值夏天,尤其到中午時,烈日炎炎,加之麥芒又很扎人,既熱又扎的那個難受勁真是不可名狀,但因為大家都那樣,我也就逐漸習慣并適應了。
快到下晌,一般就是用架子車裝麥時。那時,很少人家有拖拉機,拖拉機大,裝得麥多,拉的次數就少。用架子車裝麥是個技術活,車子小,既要裝得盡可能多,還要前后裝得平衡,不致在拉運過程中翻車。通常,父親在架子車尾部安裝一木架作為車尾,左右各綁上一條長繩。裝麥先從車尾裝起,從一開始,就要注意兩邊裝平衡,要勻稱。裝到一定程度,父親就讓我上車,踩在架子車中間,將腳下麥稈踩實,并把他們抱上架子車的麥稈兩邊整齊,多出的部分收回來,少出的部分拉出去,確保架子車兩邊的麥稈平衡。這是一個眼力活,既要眼疾手快,又要準確無誤。人腳踩在中間,有時麥芒扎在腳面上時,刺得人很痛,著實不好受。幾年下來,一次比一次裝車技術熟練。這樣,不知裝過多少車,但從未翻車。
小小架子車,麥子裝得不少。將麥子拉到場里卸下。吃完午飯,稍作休息,就又到麥地里割麥。往后,就是割麥、裝麥、拉麥,周而復始。拉到場上的麥,多了就要堆麥垛。堆麥垛時,我又被安排踩麥垛,掌握好平衡。和在架子車上裝麥差不多,我手拿鐵叉,將多出去的麥稈往回收,將出去少的麥稈往出出,將中間踩實,保證麥垛既圓又高又穩。
八十年代末,沒有脫粒機。一大早,父母將全家人叫起來,帶上鐵叉、木锨、推板等碾場的工具,來到場上。將麥稈從麥垛上扒拉下來,分別攤開來,使之薄厚盡可能均勻,進行晾曬。近中午時分,用鐵叉翻騰,使之倒過來再晾曬。家中每年種10余畝的小麥,因此,晾曬的工作量也非常大,自己和家人頭頂烈日驕陽,干得汗流浹背,也不覺得有多苦多累。有時,聽見有賣冰棍的吆喝聲,父母給每人買一個五分錢的冰棍。那一刻,如莊稼久旱遇甘霖,每個人都吃得解饞解渴。下午三四點鐘,曬得差不多了。父親將家中的牛套上石磙,拉著石磙開始碾場。碾過幾圈后,要翻一遍場,接著又開始碾。碾好后,將上邊的麥秸除去,將麥糠和麥子掃在一起。待傍晚起風時,父親拿起木锨,開始揚場。可別小看揚場,這才是個技術活,家中只有父親會,這活自然而然地落到父親一個人身上。若是風長時間刮,麥場在較短時間內就能揚完。若是風刮刮停停,那揚場的時間就長了,什么時間能揚完,就沒個準了。有時實在沒辦法,就將大風扇拿出來,插在插板上,通上電,用風扇扇麥。揚完場,麥子就出來了,將家中大大小小的袋子拿出來,開始裝小麥,直至裝完,待第二天曬麥。
上世紀九十年代,逐漸出現了脫粒機,工作量就能少一些,省人一些。一大早,家里人就來到場中,將麥垛扒開,均勻地攤在場中晾曬,中午前后翻騰一遍繼續晾曬,直至麥稈曬干為止。因為脫粒時,需要十個左右的人力,家里人遠遠不夠,父親就請護佑爺、最才叔、根牛叔的家人來幫忙。這些人都是提前一天晚上由父親出面請的,這些人家都是當時和我家關系最要好的。那個年代,互相幫忙是常態,我家有事你家幫,你家有事我家幫,人們相互之間從不計較多少得失。脫粒機到場時間有早有晚,但不論早晚,參加脫粒的人員都提前到了。準備工作完畢后,脫粒開始。人們各就各位,有的負責將麥稈往脫粒機口轉運,有兩個年輕力壯、富有經驗的人負責往脫粒機里塞入麥稈,有的在脫粒機尾用叉挑麥秸,有的負責將脫離出的麥子及時拉運走。大家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又相互配合,保證脫麥緊張有序進行。我的工作是站在機尾用叉將脫過的麥秸及時挑走,堆在一起,活雖不重,但很臟。脫粒結束后,兩個鼻孔里盡是黑乎乎的塵土。脫粒時很緊張,感覺不到,一結束,感覺鼻子很不好受。先將塵土從鼻孔里掏出來,回家再仔細清洗干凈。脫粒完后,大家各自清理身上的塵土,收拾完畢,各自回家,忙而有序地脫麥就這樣結束了。
第二天早上,將前一天脫離出的麥子攤開曬在場上,不時用木耙翻動,直至曬干為止。接下來,將曬干的麥子中的雜質清理干凈,裝進口袋,運回家中,放入麥柜中。該交公糧的交公糧。有一年曬麥時,到下午四五點時,天氣突變,火紅的太陽突然消失,滿天烏云翻滾,我和弟弟一看不好,趕快讓弟弟回家通知全家人,趕快收麥。全家人齊心協力,緊緊張張,將麥子聚攏在場中一處高地,剛用塑料油布蓋好,雨就下來了。還有一年晾曬小麥時,也遇到過如此情形,好在應對及時,沒有造成損失。有此經歷,我才切實體會到了父母平時所講的什么叫真正的“龍口奪食”。
空閑時間,我和弟弟也會被父母安排去揀麥穗,或在割完麥的麥地里揀,或在路邊揀,認真仔細,不放過一個麥頭、一粒小麥。在那個物質并不富裕的年代,揀麥穗,減少糧食的浪費,做到顆粒歸倉。
隨著麥收接近尾聲或結束,我的假期也結束了。我也按時上學或回到工作崗位,開始了全新的學習、工作、生活。
當年“火麥連天、龍口奪食”的經歷,是我人生當中一段既豐富而又激情四射的人生經歷和閱歷,盡管再也回不去了,但是它對于我的人生意義卻非同凡響。
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小麥收割時傳統的收割、碾麥、收倉等手工方式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取而代之的是用聯合收割機收麥,大大減少了人工勞動量,提高了麥收效率。
昔日麥收的場景不再,失去了昔日的那份熱鬧景象和人與人之間那份互幫互助的純真與聯系。為此,我仍念念不忘昔日的麥收時光。
感謝父母及上一代人的辛勤付出,正因為你們幾十年來如一日的任勞任怨,默默付出,才使我們及下一代可以不再如此忙碌,從而倍加珍惜目前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