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韓城市社區矯正工作在省司法廳的指導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監管、教育、幫扶三大任務,認真貫徹落實《社區矯正法》《社區矯正法實施辦法》和《陜西省社區矯正實施細則》,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總結經驗,創新推行社區矯正“3ב6+1’”模式和社區矯正“12345”工作法,并貫穿于社區矯正執法全過程,有力地促進了社區矯正工作穩步開展。
“3ב6+1’”,引領社區矯正新模式。一是社區矯正對象矯正小組“6+1”模式,即由鎮(辦)1名領導干部、司法所1名干部、村(社區)1名干部、1名片警、1名志愿者、1名家屬共同負責1名社區矯正對象的日常監管幫扶工作。二是日常管理“6+1”模式,即社區矯正對象每周通過電話進行一次思想匯報、每月組織社區矯正對象集中開展一次法律知識的學習和傳統道德教育、每月組織開展一次公益活動、每月開展一次思想匯報,每月開展一次見面談話,每一季度開展一次幫扶活動,同時為每名社區矯正對象建立一份個人檔案。三是社區矯正工作環節“6+1”模式,即通過審前社會調查、入矯接收、教育學習、日常管理、監督考核、獎勵處罰6個環節加解矯幫教環節,形成社區矯正工作環節的完整閉環。
“12345”,拓展社區矯正新途徑。“1”即上好入矯第一課。在入矯宣告時由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對社區矯正對象進行明身份、明規矩、明獎懲、明義務教育,把好入矯第一關,打牢矯正基礎。“2”即把握兩個環節。一是定好矯正方案。根據不同犯罪類別的社區矯正對象,制定個性化矯正方案。二是做好走訪環節。及時了解社區矯正對象的工作、生活等日常表現。“3”即落實三項措施。一是落實日常監管措施。對社區矯正對象做到“日定位、周匯報、月見面、季走訪”。二是落實分類分級管理措施。根據社區矯正對象裁判內容、犯罪類型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劃分不同類別、級別,實施分類、分級矯正。三是落實考核獎懲措施。采取計分制考核辦法,以考核得分高低,給予相應的獎勵或懲處,做到服管有獎、破規有懲。“4”即開展四個教育。一是入解矯教育。對新入矯人員開展入矯教育,對臨解除矯正的人員,進行解矯教育。二是思想教育。開展好法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時事政策教育,提升社區矯正教育實效。三是心理教育。根據需要對社區矯正對象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矯治,幫助其修復社會關系,矯正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四是公益服務教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制定實施公益服務計劃,組織社區矯正對象參加公益服務,修復社會關系,培養社會責任感。“5”即搞好五類幫扶。一是職業技能培訓。依托韓城市職業技術院校和有關職業技術培訓機構,為社區矯正對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二是社會保障。按規定協助辦理醫療保險,對生活有困難符合條件的,協助辦理低保。三是社會救助。對出現家庭變故、重大疾病等特殊情況的社區矯正對象,及時組織開展走訪慰問、協助就醫、社會救濟等暖心幫助,讓其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四是法律援助。利用司法行政優勢,對有需要的社區矯正對象免費提供法律援助。五是就業就學幫扶。根據社區矯正對象掌握技能情況推薦就業機會;對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對象及時聯系學校,提供復學幫助,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