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和黨史學習教育中,渭南市司法行政系統堅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市總體安排,以“大走訪、大宣講、大落地、大服務、大統籌”為抓手,在全系統組織開展了“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組織領導
政法隊伍教育整頓開展以來,市縣司法局黨組始終將實踐活動作為重要環節和教育整頓的落腳點來抓,堅持一把手親自抓部署、抓落實,確保實踐活動各項任務落實落地。
專題研究部署。成立由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黨組成員為副組長,各科室、各局屬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落實專人負責。明確工作內容。先后印發實踐活動和通知,梳理具體任務和責任科室。結合業務職能,提出了涉及民生的三大工程和多項便民利民措施。扎實有序推進。組織局機關黨委、律師行業黨委黨員干部深入基層群眾、深入生產一線。推行黨員“戴黨徽、亮身份”活動,76名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報到,參與基層治理。
二、立足業務職能,實施民生項目
結合司法行政職能,研究提出和實施一批重點民生項目,建立項目清單和臺賬,提出量化指標措施,實施臺賬化管理,項目化推進,確保項目落地落實,切實解決民生突出問題。
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專項行動。制定印發《迎接建黨百年 服務全運盛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專項活動實施方案》,組織全市人民調解員有計劃、有步驟地深入村組、社區、廠礦、企事業單位,深入到困難人群多、糾紛問題多的地方開展矛盾糾紛排查,靈活運用法理情等多種方式方法,及時、就地、依法進行調解。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341件。
持續深化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程。構建全覆蓋的法律顧問體系,全面提高基層農村(社區)依法治理水平,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高效專業的法律服務。結合近年村(社區)撤并情況,對全市村(社區)情況進行了全面摸底和重新調整,進一步配齊配強法律顧問人員。截至目前,全市405名律師與2034個村(社區)簽訂顧問合同,以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為主體,志愿者隊伍為補充的村(社區)法律顧問隊伍基本建立。
深入開展鄉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印發《2021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點》,將實施農村(社區)“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列入年度工作要點。從全市村(社區)“兩委”成員、黨員干部、有威信的村(居)民等中選培一批具備法治觀念、有良好家風和家庭美德的“法律明白人”,進一步夯實鄉村依法治理根基,讓廣大群眾逐步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濃厚氛圍。
三、建立長效機制,推出便民措施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推出了為民利民便民措施,完善一批解決民生問題的長效機制,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不斷加強民生領域立法。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大力推進立法民意吸納,推動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的修改制定;運用聽證方式審理行政復議案件。對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案件組織群眾代表參加聽證會,增加人民群眾參與行政復議的深度和廣度。積極運用調解方式化解行政爭議,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復議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全面清理證明事項。精減行政許可及服務事項證明材料,全面推行告知承諾制。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容錯機制,公布輕微違法行為免罰清單,優化營商環境、完善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實施特殊人群“親情”工程。建立特殊人群安置幫教基地,為有需求的社區矯正和刑滿釋放人員提供免費技能培訓。全面開通遠程探視系統,為省內服刑人員家屬提供便捷的可視化異地探視服務,實現“在家門口探監”;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推行“公證便民”舉措,為70歲以上當事人免費辦理遺囑公證業務,對涉農補貼、低收入群體、殘疾人、下崗職工等社會困難群體提供免費公證服務。開展“法援惠民”行動,為行動不便的老年、殘疾申請人提供上門受理服務,開通電話咨詢和預約服務,實行“最多跑一次”制度。截至目前,全市司法行政系統共推出147條為民便民惠民措施,完善了一批解決民生問題的長效機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26個。